在重庆市黔江区水市乡,有一个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供销社,商铺内至今坚持着六七十年代的布局和铺排,旧式的货架,木制的玻璃货台,以及留存的部分老旧产品,让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一会儿就翻开了回忆的闸口。
供销社坐落水市乡的柳树村,这儿曾经是柳树乡政府的所在地,后来行政区划调整,柳树乡变成了柳树村,旧日兴旺的柳树供销社跟着组织的变革也完毕了它的历史使命。
时任柳树乡供销社经营员的梁平也因改制而下岗,由于对供销社的不舍,他拿出3万元购买了自己在此工作过十余年的供销社,并和妻子一同运营,由于对供销社有很深的情感,他一直让该商铺坚持原貌,20年来不曾改动。
关于六七十年代出世的人,想必对供销社还有较深的回忆,在计划经济年代,家里吃的粮食、穿衣用的布疋等等都是凭票供应,粮票、布票、糖票、煤油票等现在都封存在人们的回忆中。
那时候的供销社是最为吃香的单位,能在供销社当一名经营员很是风景,非常令人羡慕。供销社的叔叔阿姨也成了小孩子接近的目标,跟她们搞好关系后,常常能有水果糖吃。
一般一个乡都有一个供销社,大体上分为百货、副食和日杂商铺,尽管被分为几大类,但小一点的供销社一般只要一个经营场所,货品的分类仅仅是用货台区别开来。
那时候,许多村庄都不通公路,供销社的产品物资都是用人工挑运,挑着上级供销社批拨下来的物资步行几十公里,这些挑运物资的人被人们称着力人。
力人一般都有一副壮实的身体,力大无比,他们挑运货品每天一个来回,天长日久,从不停歇。这些力人一般都是供销社最信得过的人,不然不敢把货品放心肠交给他们。那时候没有手机,力人出门后就没有很好的办法联系上他们,路程中出现任何情况也只由他们自行处置。
传闻曾经有一个姓黄的力人,挑着一担土酒行走在高低的山路上,由于路程崎岖难行,不小心跌倒,酒桶里的酒撒泼在路上,倒出去的酒没办法收回,看着就这样流走了感到非常惋惜,黄师傅干脆趴到地上,用嘴吸吮地上的酒,不一会就酩酊大醉。
到供销社买产品不是想要什么就能买到什么,有必要凭票供应,票证品种非常之多,就连火柴、手帕、番笕等也有票证。这些票是按家庭人口分配,想多弄一张好不容易,光有钱没有票啥东西也买不到。
就算有票也不一定能够买到产品,由于那时候物资缺少,运送也严峻滞后,商铺里的物品非常有限,这时候,熟人好就事,假如你跟经营员是朋友,那么就根本不会忧虑购买不到物资,所以经营员成了人们竭力巴结和往来的目标。
其时在大众的眼中,供销社便是天堂,每天都有小孩子来,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货台里的各种零食,这时候,有经营员或许前来购买物品的男人就会逗小孩,要小孩子叫他们“爸爸”,叫了就给小孩买一颗糖,假如小孩当着妈妈叫他们爸爸,他们都认为占到了廉价,一高兴就会多给小孩一颗糖。
小孩子得到一颗糖后就像得到一个宝物似的,刻不容缓地跑出去,在其他小朋友面前夸耀一番,脸上洋溢着浓浓的美好,那种美好感逗留的时刻远远要长过糖块的甜味。
变革开放后,市场经济得到了繁荣的开展,经济开展了,物资也开端丰厚起来,产品再也不需要凭票供应了,各类商铺如漫山遍野般出现出来,供销社的光辉年代开端完结。
往日的盛景逐步远去,偶然在乡间碰到那些罕见的,至今还保存无缺的供销社,勾起了那代人留存在脑中的回忆,看着房子仍旧、门窗仍旧、货台仍旧、产品仍旧,不难使人翻开尘封的回忆。